肛肠基础-胚胎学
来自:吉安肛济医院 时间:2016-05-02 08:48
肛肠基础-胚胎学
人胚发育至第三周,由于胚的头褶与尾褶的发生,使人胚卷折成圆筒形。其中,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被卷入体内形成一直管,称为原肠管。原肠管的头端称为前肠,尾端称为后肠,与卵黄囊相连接的中段称为中肠。
一、泄殖腔膜与泄殖腔管
1. 泄殖腔膜 人胚发育到第4~5周,后肠末端逐渐膨大,并与其前面的尿囊相通,形成泄殖腔。其尾端被源于外胚层的一层上皮细胞膜封闭,称为泄殖腔膜,使泄殖腔与体外相隔。
2. 泄殖腔管 后肠与尿囊间的胚层皱襞形成并逐渐移向尾侧,同时其间充质从泄殖腔开始向腔内生长,与腔中央部融合成为尿生殖膈,将泄殖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尿生殖窦,后部分为直肠。随着尿生殖膈的发育完全,尿生殖窦与直肠间交通越来越小,逐渐形成一个小管道,称为泄殖腔管。此管于胚胎发育第七周完全封闭。
二、尿生殖膈
尿生殖膈在泄殖腔中央部汇拢融合后,尾端向外突出成为会阴巨状突和变成以后的会阴部。发育到第8周时,泄殖腔膜随之分为前方的尿生殖膜和后方的肛膜两部分。肛膜破裂后与直肠相通,形成肛门,肠腔可与外界相通。发育至第4个月时,由于会阴部向前后迅速发育增长,最后使肛门后移到正常的位置。
三、肛管
直肠末端称为肛管,来源于泄殖腔膜的腹侧面,胚胎底7周时,先是在肛门部形成一个外胚层凹陷,称为原肛或肛凹。原肛起初由于肛门肌肉围成环状,继而中央出现数个结节状肛凸,并融合成脐状,最后形成肛管,借肛膜与原始直肠相隔。肛膜的上方为内胚层,下方为外胚层。大约在胚胎发育第8周时肛膜才破裂,原肛与直肠相通,即成为正常的肛管和直肠。
四、会阴部肌肉
会阴部肌肉包括肛门括约肌,均起源于泄殖腔膜两侧的中胚层组织的局部间质。人胚发育至第2个月时,已出现环绕泄殖腔周围的皮肌形态,即为原始的泄殖腔括约肌。在人胚发育至第3个月时,有余两侧肛结节在会阴中线融合,形成会阴中央带,将直肠从尿生殖结构中分离出来,并将泄殖腔括约肌分隔成前方的尿生殖窦括约肌和后方的肛门外括约肌。当第4~5个月外生殖器形成后,尿生殖窦括约肌发育成三角韧带以下的全部肌肉,即尿道膜部括约肌、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等以后再分化出会阴深横肌。肛门外括约肌是泄殖腔括约肌的一部分,与尿生殖肌群是同源的。它们的血管分布和神经支配也是相同的,所以在结构和功能方面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发育是各自独立的,前者来自泄殖腔括约肌后部,后者来自脊柱尾部肌节。胚胎发育时,若骶骨有4节,则肛提肌是正常的,若少于4节,则常有肛提肌发育不全。
五、原始肛管
原始肛管发生于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在发育的第3周开始时,分成3个区域,前肠在头褶内,后肠及其腹侧的外生尿囊自较小的尾褶内生长出来,两者之间是中肠,在该阶段自腹侧开口于卵黄囊。经过“生理性疝形成,”“返回腹腔”及“固定”阶段后,中肠在主胰乳头下方发育成小肠、升结肠和近端2/3的横结肠。该节段有由中肠(肠系膜上)动脉供应,伴有相应的静脉和淋巴回流。中肠和后肠的交感神经支配来源于胸8~腰2,经过内脏神经和腹盆腔自主神经丛。中肠的副交感传出神经来自脑干神经节前细胞体的第10对神经(迷走神经)。远端结肠(横结肠远端1/3、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齿状线以上肛管部分都来自后肠。因此,该节段由(肠系膜下)动脉供应,伴有相应的静脉和淋巴回流,它的副交感传出神经来自腰2~4 。